11月16日《江西日報》B1版重磅報道《“建昌幫”的前世今生》,以上為版面截圖。
全文如下:
“建昌幫”的前世今生
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中醫藥是我國傳統優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寶。
被譽為“千年古邑”的南城縣,誕生過一個頗為活躍的中醫藥行業組織。它與樟樹藥幫一起被稱為中醫藥的“江西幫”,躋身全國中醫藥“十三幫”行列。它曾經空前繁榮,在中國南方藥業市場有著壟斷性地位,卻又很快湮滅在歲月的長河里。
它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昌幫”藥業。
一位東晉道人留下的醫藥學著作,成了諾貝爾獎得主的解惑鑰匙。以此發端,歷經數百年的實踐和探索,建昌藥業成幫。
2015年12月7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科學家屠呦呦在主題為《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演講中,提到了一位東晉時期的人物葛洪。她說,在面臨研究困境時,重新溫習中醫古籍,讀到一則“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由此改用新的提取方法,最終突破了科研瓶頸。這則給了屠呦呦靈感和啟發的文字出自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意思是放在手肘背后,隨時應急的藥方。
葛洪,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道士,相傳與南城縣有過交集,并在麻姑山留下了神來之筆。《道光南城縣志》記載:“洪見天下已亂,避地南城麻姑山。有葛仙丹并相傳,洪于此煉丹故名。”更早前,明代畫家馬徵在《麻姑山圖》中也繪有葛仙丹井。葛洪一生著述頗豐,其中有一部被收入《四庫全書》的神怪作品《神仙傳》,記錄了92位當時流傳的神仙故事。書中有一位“已見東海三次變桑田”的麻姑仙女,就是來自于南城縣境內的麻姑山,這也是“滄海桑田”典故的由來。曾任撫州刺史的大書法家顏真卿據此寫了一幅書法作品《麻姑仙壇記》,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楷書”。
葛洪煉丹圖
由于年代久遠,一邊煉丹一邊搜集神話故事的葛洪鮮為世人所知,但是他精曉醫學和藥物學的過往,以及留下的醫學著作,不僅解了屠呦呦遇到的醫學難題,還成為南城中醫藥的源起。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旴江醫學縱橫》一書中提及:葛洪在南城的醫藥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當地人們對藥物制備和應用的認識,這為后代建昌藥業的興旺起到了開創性的歷史作用。
撫州中醫藥學會會長、對“建昌幫”文化有著深厚研究的胡志方教授向記者介紹,南城的醫藥文化在宋、元、明、清等各個朝代不斷得到發展,積累了近千年的藥物加工制備和經營銷售經驗,逐步形成優勢與特色,最終臻于成熟狀態。
胡志方的觀點可以在歷代眾多史料中找到依據。宋代知名學者袁燮在《建昌軍藥局記》中寫道“追求良藥,反對藥不及精、增損劑量、牟求私利”。由此可知,宋朝的官府重視藥業發展,專門設立藥局進行管理,藥商注重藥品質量和藥業信譽。在元代,旴江流域(撫州地區)涌現了數以百計的名醫群體,形成了當時獨具特色的旴江醫學體系,醫藥合一的特性進一步推動了藥業的發展。元泰定年間,時任太守薩瑞齋收集前人單方、驗方編撰成《瑞足堂經驗方》一書,這本著作在我國古代醫藥學史上具有較高價值,充分顯示出當時對藥物的認識和應用已經達到很高水平,人們不僅能夠制備出各種藥物劑型,而且對每一味藥的加工炮制和用藥都非常細致規范。到了明清時期,以旴江醫學為推手、藥業采購和銷售渠道為核心,建昌藥業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期。
雷公刨
沿著歷史長河的脈絡,可以發現:隨著建昌藥業的不斷發展,藥材交易競爭日益激烈。面對藥材運輸和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變化,共同的利益驅使著原本各自為戰的藥商群體自然凝聚,一個有著典型地方特色的藥幫逐漸成形,在中藥界被稱作“建昌幫”。
從鼎盛到衰落,昔日王城已難覓蹤跡。戰亂年代眾多被迫遷居的藥商,成為“建昌幫”的傳播使者,名號蜚聲海內外
1368年是個改朝換代的年份,隨著朱元璋黃袍加身,宣告大明開國,統治中原近百年的元朝正式終結。時年九月,幾經更名的南城又一次換了新名號:建昌府。由此,開啟了長達150年的王城歲月。
最先踏上這塊土地的是明仁宗皇帝的第六子荊憲王朱瞻垌。他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來到此地就藩,生活了17年,明正統十年(1445年)遷往湖北蘄州。半個世紀后的弘治八年(1495年),朱元璋六世孫益王朱祐檳封藩建昌府,大興土木,建成了南城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座府第——益王府。從朱祐檳算起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益末王朱慈炱為止,這座王府共世襲了八代王位。
益王封地的榮耀給建昌府帶來了王城的地位,也為建昌藥業的繁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朱祐檳喜歡研究醫藥。他不僅從京城帶來了御用藥典,還在益王府內設立醫學(校)、良醫所,招聘建昌府本地的良醫為其所用。《道光南城縣志》里就記載了一位知名醫藥名家程式,并對其評價甚高:“以醫名,凡診治無不神應。”
到了清乾隆年間,隨著朝代的更迭,幾經變更用途的益王府已經不復昔日的光輝,建昌藥業則迎來了鼎盛的時光。諸多史料記載,這個時候大規模的藥業群體已經成形,建昌府的藥材交易空前繁榮。當時中藥界有一句順口溜“南城客,建昌幫,人參鹿茸用船裝”,一點都不夸張。那時建昌藥商前往全國各地的藥材產地定購藥材,常常以預付銀元、錢莊票證抵押等方式,包山訂購整座藥山的藥材。建昌藥業強大的影響力,還吸引南方各省市的藥商前來這里交易。當年的旴江河里,裝運藥材的船只川流不息,整座城都彌漫著中藥的芳香,盛況空前。
建昌藥業的繁榮一直持續到民國初期。1913年,民國二年,建昌府名稱改回南城。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軍閥混戰、戰亂頻仍。再往后,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作為軍事重地,南城受到日軍飛機連番轟炸,城市幾成廢墟。大批藥商、藥工遠走他鄉,建昌藥業受到致命打擊,進入長達百年的沉寂。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出走的藥商們把“建昌幫”的傳統帶到了各個地方,與更早前就在各地經營藥材業務的“建昌幫”成員互相交融,日漸衰落的建昌藥業竟然以另一種方式將“建昌幫”的名號傳播得更遠。從周邊的福建、湖北到千里之外的重慶、上海,再漂洋過海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都留下了“建昌幫”的印記。
幾年前,南城縣從事地方史研究的退休干部周春林在搜集“建昌幫”史料時,發現目前最早有“建昌幫”文字記載的資料出自湖北漢口的《夏口縣志卷十二商務志》:“據《民國七年漢口總商會新舉各幫會員名冊》,所列各幫行名目尤夥,江西字號幫:江西建昌幫、江西撫州幫、江西吉安幫……”在《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9輯《昆明商業團體組織及活動概略》一文中也有“江西幫”“建昌幫”的記錄。
透過這些史料,我們可以窺見文字背后的信息:散落在各地的建昌府藥商、藥業從業人員從來沒有忘卻自己的身份和建昌藥業的傳承。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始終飄揚著一面承載了厚重歷史的光輝旗幟。
中醫藥的國內先進,就是國際先進。無論是高校學子還是企業學徒,他們在不同環境里傳承,擁有同一份屬于民族的驕傲。
生于1997年的楊孟嬌顯得比其他班的同學要更忙碌一些,聽專業講座、頻繁出入實驗室、參與各種討論。身為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藥學專業“建昌幫藥業試點班”的首期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已經從完全不知“建昌幫”,到現在成了“建昌幫”文化的忠實傳播者。對此,楊孟嬌感觸頗深:對“建昌幫”的歷史文化了解越多,就越想把古法技術傳承好,對今后的發展方向更加明晰。
楊孟嬌是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旴江醫學、“建昌幫”藥業傳承人培養計劃中的一員。從2017年開始,該校分別從中醫學、中藥學專業擇優挑選50名新生,集中優秀師資,通過請專家講座、見習期提前、跟師跟班等方式實施重點培養,并借助校企合作等多種形式,努力打造旴江醫學、“建昌幫”藥業傳承的中堅力量。
距學校百里之遙的南城縣建昌幫藥業有限公司,同樣年輕的學徒工崔家泉正在不厭其煩地進行中藥切片的刀工訓練。崔家泉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汗水,在他身上,也能看到比同齡人更加深重的責任感。
自然成幫的建昌藥業,有約束無幫規,有獨特炮制工藝方法體系卻不立文字,多種因素給這項省級非遺的傳承增加了不少難度。建昌傳統中藥炮制方法是歷代從事醫藥業的人們不斷積累豐富,經過一代代老藥工的口傳心授,“建昌幫”以中藥飲片加工炮制和集散經營銷售兩方面特色著稱,其中傳統炮制風格包括:工具輔料獨特、工藝取法烹飪、講究形色氣味、毒性低療效高。并且在輔料和炮制工藝方面都極為講究,所以在學習中不能有絲毫懈怠。
在撫州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的“建昌幫中醫藥文化體驗館”和南城縣麻姑山的“建昌幫展示館”,都可以看到一把造型獨特、制作精巧的刀具,這種用來切藥片的刀具與樟幫的小漢刀、禹幫的滿月刀被公認為全國中藥加工三種主要刀具,它有一個屬于“建昌幫”的專業用語:建刀。藥界過去有“見刀認幫”“刀法不同,建刀更有用”的說法。“建昌幫”還有另一種獨門秘器:雷公刨。藥工們在此基礎上獨創的“刀刨八法”,體現了“建昌幫”中藥材加工技法的最高水平,對我國南方藥界影響甚深。“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對于“建昌幫”的傳承與重振,胡志方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首先要從現代全球視野來看中醫藥行業,中醫藥和陶瓷一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要充分運用好包括衛生資源、經濟資源、科技資源、生態優勢、文化優勢在內的五大資源優勢。同時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醫藥結合,醫知藥情,藥為醫用。在歷史上,旴江醫學的名醫和“建昌幫”的藥師相輔相成,許多名醫都是前半生經營藥材生意,后半生從醫。因而,自古就有“藥不過樟樹不齊,藥不過建昌不靈”之說。
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中醫藥發展的重點任務。時隔4個月,《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中醫藥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正式確定中醫藥強省戰略。
2018年6月23日,世界中醫藥大會第四屆夏季峰會在南昌召開,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江西中醫藥產業,吸引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共同研討新時代中醫藥國際化。
10月28日至29日,第二屆中醫藥文化大會在撫州召開。1200余位專家、學者及中醫藥界人士齊聚“建昌幫”藥業誕生地,通過舉行多個論壇和高端對話等形式,暢論中醫藥文化的發展與未來。這也是中醫藥界與社會各界共同攜手、全面推動中醫藥及相關產業振興發展的一次盛事。初冬時節,在“建昌幫”藥業發源地的南城,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中醫藥項目建設場景。這座昔日的王城,正在持續發力,以前所未有的豪情,努力重振“建昌幫”曾經的繁盛。
我們清晰地看見了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
責任編輯:曾璐
電話:0794-7222866 | 地址: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第三工業園區
建昌幫藥業有限公司 | 贛ICP備17004214號-1